4月9日,作为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新时代高等学校劳动教育论坛暨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500余名专家、教育界代表,围绕高校劳动教育的使命担当、问题与改进方法、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与双创实践融合的逻辑与路径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4月9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新时代高等学校劳动教育论坛暨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举行。 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高校的劳动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在以劳动创造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类型的高校各有各的优势。因此,高校的劳动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论坛上,劳动教育专委会理事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委会理事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发言。 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刘向兵说,当前,需要大批“双一流〞高校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弘扬专业报国精神,突破技术瓶颈,强化知识创新,培养出一大批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需要大批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大学生勤俭、奋斗的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感,增强对劳动人民情感,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让他们愿意到艰苦地区和行业,深入基层,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刘向兵说。
把劳动教育“举起来”“融进去”
高校如何把劳动教育“举起来”“融进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林善园分享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建设经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林善园发言。 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林善园说,“举起来”就是通过成立一个机构,建立劳动教育中心落实主体主责,开展具体工作;组建一批人马,遴选聘请师资,开展相关教学及研究工作;开设一门课程,开设“劳动素养与双创实践”必修课课程;编写一本教材,师资团队筹备课程,同步编写校本教材。
“劳动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课程,融入实践,融入就业,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模块的课程结构。”林善园说,比如劳动必修课和课程劳育的融合,就要在各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和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和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创业选修课等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不断深耕劳创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创新性劳动教育设计。
建构三级评价体系 让劳动教育不再流于形式
“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制度,高校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指出了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发言。 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周光礼说,高校应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可以建构三级评价体系。学校层面研制大学生劳动素养量表,对通识性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评测;学院层面开展劳动技能专项评估,在专业教育评价中设置劳动能力专项评估;教师层面强化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档案,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周光礼说。
值得一提的是,会上,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开展的劳动教育师资格证师资培训启动。“这将推动、指导、引领、规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为大中小学培养更多专业化水平高,综合素养全的专兼职教师。”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葛信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