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查询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教育新闻

“家校社”协同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23-08-08|浏览次数:587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劳动教育有了根本遵循,内容不再空泛。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进一步强调了开展劳动教育是家庭职责之一,同时明确了学校、国家、社会的各自责任。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然而,因为有升学压力的存在,家长和孩子并不轻松。为强化劳动育人实效,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配合。

“家校社”协同是劳动教育观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并不是脱离社会关系、家庭条件、教育条件的抽象物,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践活动的产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构想了未来青少年教育的理想范式:“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恩格斯则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列宁进一步强调:“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劳动形成人的本质,也是发生在人身上的教育,多维重构了个人与学校、社会的关系,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中,思想性也是教育性,是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社会性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渗透在劳动教育目标及实践路径的各环节。实践性则更加体现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即通过动脑动手、出力出汗、磨炼意志,促进社会与个人发展。在家庭、学校、社会配合下,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与家庭教育观、立德树人的任务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内在一致性。

“家校社”协同是加强劳动教育的现实要求

劳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必不可少的关键课程。《意见》认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增强人的责任心、感恩意识和适应能力,在未来生活和职场中有助于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面对升学压力很多人只关注学习,甚至误认为劳动会耽误学习。劳动教育往往“说起来重要、比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实表现为社会劳动教育“淡漠”、家庭劳动教育“疲软”、学校劳动教育“无位”。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84.53%的人认为,当前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不强;61.87%的人认为,劳动教育应与其他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开展项目课程。

加强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正如《意见》中强调:“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 “家校社”协同推动劳动教育,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主体,但是家庭、学校、社会作为独立的系统,只有思想上达成共识、内容上实现共振、行动上保持共进,才能构建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家庭劳动教育内容以衣食住行、洗衣做饭等日常劳动为主,重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逐步增加难度,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以实习实训、自主创业等生产劳动为主,重点完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层层推进的课程体系,根据教育教学规律逐步拓展知识、提升技能。社会劳动教育内容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服务性劳动为主,重点根据区域社会实际丰富教育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家校社”协同推动劳动教育,主要是指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借助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实现线下线上结合,推进劳动教育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

“家校社”协同是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学生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通过家务劳动、学校课程、社会实践等关键环节,培养今后必备的劳动意识、技能、精神和习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态。

以家庭为基础,“生活化”夯实劳动教育根基。家庭是第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为房屋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方面。家长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孩子自觉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诚实合法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技能,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教育才会真正由理念变为现实,从空中楼阁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学校为主导,“课程化”提升劳动教育品质。劳动教育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都有劳动教育职责、各门课程都有劳动教育功能,需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劳动教育的格局。学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严格落实《意见》要求的大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课时,不得挤占、挪用劳动教育时间。其他课程与劳动教育课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教师作为引路人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劳动教育资源,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中灌输劳动价值,在物理、化学等实验中传授劳动技能,在体育、艺术等教学中呈现劳动创造美。

以社会为支持,“基地化”丰富劳动教育形式。社会是主战场、社会资源是最生动的教材,在劳动教育中发挥支持作用。社会相关部门积极承担育人职责,结合地方自然资源,创建农业种植、特色养殖等实践基地;挖掘人文历史的脉络,打造编织、布艺、陶艺、木刻、剪纸等教育基地;依托地方产业发展,创建烹饪、销售、加工、制造、维修等实习基地,实现学校课程与家庭指导、社会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劳动楷模、优秀创业者,积极走进校园课堂、深入实践场地,担任劳动教育课程兼职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才能实现劳动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共同培育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


Copyright © 2023 五育之首(北京)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4573号-1